2022-10-13 08:50
郑冬香,杨万勇,蔡叶艳,谢佩卿,薛志坚,欧秀琴,成嫣,翁萍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632)
[摘要]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的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以及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空气渡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提高更明显(P<0.05),偏瘫肢体出现水肿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肢体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早期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预防肢体水肿,恢复肢体感觉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也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近两年来,随着康复知识的不断介入,我科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科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首次发病,并起病后7 d内人院;入院时一侧肢体肌力为0一Ⅲ级。排除标准:起病6 h内人院并进行溶栓治疗。符合上述标准者共118例,男45例,女73例;年龄39~8l岁,平均60岁。所有
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37例,年龄41~81岁,平均6l岁;对照组男36例,女23例,年龄39—79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不同病情给予相应常规治疗、神经内科专科整体护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偏瘫肢体,1次/d,30 min/次,与康复训练交替,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将患者患侧上下肢体置于压力袋中,再把生物波电极片一组粘贴于患侧上肢手掌、肩关节部位;另一组粘贴于足掌、髋关节外侧,最后拉上压力袋拉锁固定。从仪器固定模式中选择其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压力强度,一般18—20kPa,确定时间后开始启动。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2—3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肢体末梢情况。
1.3 疗效评定 分别于入院时和开始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定。依据患者的主诉、临床表现、特点、体征等,判断患者有无肢体水肿。显效:肢体周径与健肢相同,肢体皮肤松软,无肿胀;有效:肢体周径大于健肢(≤2cm),皮肤稍软,见轻度肿胀;无效:肢体周径大于健肢(>2cm),肿胀严重。肢体感觉功能测定情况用棉花或大头针测定触觉、痛觉,并做温度觉试验,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将其分为六级:0级,感觉无恢复;1级,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2级,支配区浅感觉和触觉部分恢复;3级,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4级,感觉达到3级水平外,二点辨别觉部分恢复;5级,完全恢复。肢体感觉功能恢复评定为:显效(3—4级),有效(1—2级),无效(0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0—25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6~50为严重功能缺陷,5l一70为中度功能缺陷,7l一95为轻度功能缺陷,96—100为日常生活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双尾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偏瘫肢体出现水肿情况及肢体感觉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治疗前都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恢复的程度更明显,观察组出现肢体水肿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偏瘫肢体感觉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情况比较 ±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对照组 |
59 59 |
27.89±12.04 28.33±11.28 |
63.34±13.18**△ 43.66±12.23* |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预防偏瘫肢体水肿效果比较 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对照组 |
59 59 |
39 12 |
20 41 |
0 6 |
100.0* 89.8 |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偏瘫肢体感觉恢复情况比较 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对照组 |
59 59 |
42 13 |
17 40 |
0 6 |
100.0* 89.8 |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是一种物理装置,通过规律的充气和放气,使气压均匀地由远端至近端顺序加压于患肢上,使偏瘫肢体“肌泵(A—VPump)”样作用叠加偏瘫肢体“浅表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康复模式可将静脉血及淋巴液驱向近心端而导致回心血量增加,恢复肢体感觉,主要目的是预防偏瘫肢体水肿,改善肢体麻木,从而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及肩手综合征的发生,防止患肢的肌肉萎缩,促进肢体康复,可将静脉血液和淋巴液驱向近心端,起到类似“肌肉泵”的作用。另外,顺序挤压患肢可加快肢体血液流速,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利于局部代谢产物和炎性物质清除,降低患肢组织压力口1;气囊放气时患肢动脉血液迅速增加,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Ho,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防止肢体肿胀。同时生物波电刺激偏瘫肢体能更好地恢复患者瘫痪肢体的感觉,使其大脑皮层不断接受不断变化的本体感觉冲动,激活病变部位神经,促使其半暗带区域内处于“无功能”状态的神经元细胞逐渐活化,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和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致肌力下降,正常的“肌肉泵”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故出现患侧肢体肿胀。因此,我们认为空气波压力循环仪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肢体效果好,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程度。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窦袒林.实用瘫痪康复之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感觉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85—486.
[2]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王雅萍,刘宏杰,马兰.运动训练并水浴疗法减轻脑卒中患者手部水肿[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64—2765.
[4] 张琳娜,韩桂俊,汤素芹,等.循环驱动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护理研究,2005,19(8A):1476—1477.